11:21 - 11/01/2023 | 来自: 医疗建筑师联盟
以门诊大厅空间为例,从布局形式、空间大小和功能拓展等方面探讨其适度化设计。
(一)布局形式
门诊大厅要根据医院规模、用地情况等选择适宜的布局形式。绝对分割的大厅增加了不要的交通面积,影响医疗效率,现已很少采用。当前常见的布局形式包括合厅式、联厅式和街厅式。
01、合厅式
围绕大厅设置门诊功能,按照就医流程将挂号、收费、化验、取药等功能合理布置,多见于中小型医院,一般为2~3层的通高空间;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借鉴酒店常用的共享空间设置了3~4层通高的中庭式综合厅,布局更为紧凑。
02、联厅式
将2~3个厅连在一起,多以“凹入空间”为媒介,在与大厅连接的体块中设置诊室。与合厅式相比,联厅式门诊综合大厅的各功能空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该布局占用面积较大,常见于大型综合医院,不太适合中小型医院。值得注意的是各厅之间的连接面最好宽一些,否则与分厅无异,空间的互动效率会下降。
图1 门诊大厅布局形式(自绘)
03、街厅式
门诊大厅与医院街连为一体,其高度多在3层以上。与前两种布局形式相比,其厅体的长宽比往往在1:5以上,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医院:中小规模的医院从节约面积的角度出发,将“厅”融于“街”中,使其成为“街”的一部分;大规模的医院将“厅”的空间扩大,“街”的两侧安排各种服务空间等。
(二)空间大小
公共空间的大小须根据人群数量、空间感受和功能需求等因素确定。随着门诊“金卡”的普及,门诊大厅的功能出现压缩趋势,大厅面积相应减少,可取范围值的下限。空间感的适宜度根据建筑高度和建筑距离得出。将建筑高度设为H,观察者距建筑的距离设为D,当H/D=1,建筑高度和距离接近,空间感最佳。随着H/D的减小,建筑会出现远离感,当比值为1/2,仍能产生内聚感;当比值为1/3,会产生空旷感;比值再减小,会产生荒漠感。随着H/D的增大,会出现靠近感,当比值为1.5,内聚性加强;当比值约为2.0,内聚性达到很高程度;比值再增大,焦虑感会产生。
图2 门诊大厅的空间感(自绘)
以中庭为例,将其高度、长度和宽度分别设为H、L、W。由图7可知,中庭的H/W、 H/L在0.4~2.0之间由小到大变化时,内聚性由弱到强,人的空间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其中3~4层通高的中庭的适宜比值为0.4~1.0, 4层以上通高的中庭的适宜比值为1.0~2.0。比值越大,面积的利用度越高,经济性越好。
(三)附属空间
公共区域的附属空间包括商业、服务和休闲等空间。随着对人性化关注度的提高,建议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空间过度现象。商业空间多为小型超市、花店、书店、理发店、咖啡厅、餐厅等,一般结合门诊大厅和医院街独立设置,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服务设施包括饮水机、ATM、报刊亭、公告栏等,体积很小,分散于大厅、廊道等易于识别的区域。休闲空间包括室内的绿化区、各种形式的等候空间、空中廊道等,往往不拘于形式,或直接布置在大厅中,或和室外空间结合形成灰空间等。
(四)设计方法
公共空间的布局形式、面积和功能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公共空间的适度化设计须根据医院等级进行区分。一级综合医院的门诊大厅宜采用1层或2层通高的合厅式,将所需功能合设其内,力求紧凑简约;候诊空间设置一次候诊即可,在诊区前设置相应的候诊区域;附属空间设小型超市、花店等必需的设施即可。二级综合医院的门诊区可采用医院街,规模较小的医院可将“街”“厅”合一,压缩建造成本;规模较大的医院可将“街”的前端辟为“厅”,集中设置功能用房。对于作为主轴的医院街,可适当压缩廊道宽度以避免浪费,或者在较宽的廊道上添加座椅,作为候诊区,同时设置附属功能,如休息区和观景区等。三级综合医院的门诊大厅可采用联厅式,各功能区相对独立。考虑到大厅的面积较大,根据空间感的适宜度,建议采用3层及以上通高的形式。虽然建造成本较高,但是综合权衡使用效果、品牌效应等因素,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利的。因就诊和陪同人员较多,建议设置书店、咖啡厅和餐厅等附属功能空间。
作者简介:
王昭
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裴立东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王瑞
上海栖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2108024);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20KJB560028)
文章节选自chae杂志,因版面有限,特略去参考文献。
Copyright ©2018 CHA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54870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关注微信
服务热线:15910526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