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医疗建筑地下空间设计,有“讲究”~

11:29 - 05/04/2023 | 来自: 医疗建筑师联盟

分享到:





一、医疗建筑地下空间建筑现状

      在传统的医院地下空间建设中,通常依据高层建筑结构基础产生的空间直接进行功能布局,但未经详细设计的地下空间环境局限性较大,空间利用的模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作为库房、设备用房、停车位、防空工程或太平间等对使用环境要求较少的辅助性功能空间。

      近年来,医疗建筑的地下空间设计在我国逐渐引起重视,部分大型医院在空间、功能、形式构建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目前已初见成效。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其门诊楼地下共5层,其中地下一层主要为放射科检查区,地下二层为办公空间及餐饮区,地下三至五为停车场。其地下二层、四层通过地下通道与五棵松地下停车场直接相连,行人亦可通过场地西北侧的地下通道直接到达北侧的五棵松华熙LIVE场地内,提高了就诊人员前往周边商业及休闲娱乐空间的便捷性;然而,尽管与城市及周边地下空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仍然存在内部空间缺乏塑造、使用感受不佳、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

      此外,我国现有的医疗建筑地下空间正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发展,将原本独立分散的不同单体地下空间通过地下通道在院区内部连接或将其与相邻的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简单连接,但尚未完全融入整体城市地下空间系统。其范围主要集中在地下0~10 m的浅层软土中,多数实现了浅层次的开发利用。

 

二、系统规划

       城市地上地下协调发展使公共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延伸,不断丰富市民生活环境,而医疗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始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系统化开发地下医疗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上看,现有医院地下空间功能板块常为散点式布局,各地下部分缺乏内部关联,也未考虑与地面空间及周边环境的外部联系,因此,对地下空间的建设进行优化更有利于从多元立体的发展角度使其与城市体系相结合。医疗技术的发展与服务体系的完善使医疗建筑的功能趋向复合化,医院多元发展的布局模式也使其逐渐向城市靠拢,关系愈加密切。充分考虑其周边建筑的地下空间性质与建设状况,在城市宏观层面进行合理规划,有助于增强医院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要强化与地下公共交通枢纽、文化娱乐或餐饮零售等共享型空间的联系,适当弱化与居住、教学等独立性地下空间的联系,通过开放性质的空间进行过渡衔接,形成以共享型空间为核心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在实际工程中,应当从城市公共空间整体考虑医疗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制定包括可达性、便捷性、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策略。


(一)优化可达性就诊高峰时间段内,医院就诊人员机动车的大量聚集往往会对周围城市道路产生消极影响,造成道路拥堵等现象,地铁等公共交通带来的人流也会给周边地面人行道路构成巨大压力。在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较高、道路网密集的区域,城市地下空间可结合地下轨道交通进行整体规划,在地下及地面的多元立体空间构建基本交通框架,形成轨道交通、车行道路与步行体系聚集交织的立体高效交通系统。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枢纽相邻的大型医院,可以强化医院地下空间与交通枢纽的衔接,建设相关地下步行体系以提升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医疗建筑及周边的地下车行道路组织可以结合地下车库,形成由点到线再构成面的完整布局形式,使医疗建筑的地下交通融入周边地下车行网络,分担地面车行交通压力。合理组织交通空间与建筑及城市的关系,注重内外交通的立体化发展,可以有效优化交通的可达性。


(二)提高便捷性合理规划医疗建筑地下空间,强调步行及车行路线的连接与转化,提高便捷性。将部分流线或出入口安排在地下可以减少不同流线的交叉干扰,要注重主要衔接节点设计,在不影响地面交通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引导人流或车流进入医院建筑地下,提供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过渡空间,有效提高地下空间使用便捷性,合理转化外部流线与内部流线。如将外部人员的车行入口布置在医院外围,将车行路线设置在地下空间,在有效提高停车效率的同时减少地面机动车行驶范围,实现人车分流。对于机动车临时停靠点以及落客区等流动效率相对较低的交通节点,通过将其设计在地下空间,可减少对地面交通造成的不良影响。还可以借助智能化物流传输设备,在地下空间内合理组织物品运输管廊,区分不同物品流线,提高物品的运输效率。不同的流线组织模式应结合建设场地的周边状况,连接外部城市交通体系以及医院内部交通流线,在建筑内部合理安排不同流线,优化诊疗流程,保证整体交通的便捷性。


(三)增强影响力现代医疗建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城市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对城市空间有着显著的影响。医院地下部分作为地面的扩展与延伸,在空间功能上应当与地面有协调、对应、互补的关系,创造开放亲和的医疗环境。精确定位服务需求、合理规划建筑规模、提高建筑承载能力,可为增强地下空间影响力提供坚实的基础。构建医疗建筑地下公共空间内多功能、多空间的配合,以多样化的空间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营造出高活力的地下空间体验,增强主体空间的影响力。将医疗建筑地下部分与周边区域的建设相结合,形成有机交融的丰富空间结构。对医院及城市公共空间中有所欠缺的功能进行补充完善,通过分析周边业态,引入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通过地面设施的地下化节省地面面积,用来增加城市绿地及共享空间,改善周边地面空间环境。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层次功能网络,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体系,增强医疗建筑地下空间在整体空间内的影响力。



 

三、功能延伸
      综合医院往往具有功能多样、人流密集、流线复杂等特点,通过功能空间的延伸可以提高医疗建筑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多维度探索地下空间的功能开发及最大化利用,依据医院自身需求及其与地下空间的连接关系,不同功能向地下延伸的方式与内容存在差异,要合理组织高效、集约的分级布局,精心构建舒适的空间环境,以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使用品质。


(一)门急诊空间将部分特定的功能空间引入地下,把地上面积留给接诊量更大、集散需求更高的功能区或公共活动区,利用立体交通缓解地面功能区域面积紧张、交通压力大等问题。强化人流量大的诊断治疗空间与垂直交通系统的联系,根据诊疗流程合理安排功能用房,立体组织功能空间关系。为地下诊疗空间设计独立的出入口可进一步将不同的患者进行分流,保证就诊空间的独立性,分散地上空间的人流压力,同时提高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随着部分核心空间向浅层地下空间转移,可将停车库等对可达性要求相对较低的辅助用房向深层地下空间延伸。如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楼,地下一层及二层布置了临床医学观察研究区。建筑通过下沉庭院组织不同入口空间,以廊桥连接场地和一层入口平台,并结合不同标高的平台布置进入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庭院的扶梯,保证流线的合理性。


(二)医技科室地下空间本身具有特殊的物理条件,符合部分医技科室对于空间环境的要求。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为影像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等须要对有害射线进行防护的特殊科室提供了天然的布置环境。此类医技科室往往需要厚重的防护墙体,且配备大量大型设备,将其设置在地下空间有助于实现建筑整体空间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太平间、血库和中心药房等功能用房对物理环境稳定性要求较高,将其布置在医疗建筑地下部分,有助于降低建筑设备使用能耗、减少运行成本。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新建门诊楼,其放疗中心及核医学科设计在地下一层交通核南北两侧,并通过宽敞的公共走廊连接。重视各医技科室与诊疗空间的延伸、联系,使垂直空间协调发展,保证医学功能集约利用。在大型综合医院院区内,医技科室可以通过地下部分的连通设计,与门诊或急诊等联系较为频繁的功能空间邻近布局,便于患者及医护人员使用。


(三)公共区域将地上公共区域延伸至地下部分,是消除人们对传统医疗建筑地下空间单调、乏味印象的最佳手段。公共活动区作为医疗建筑宜人化设计的重要构成要素,起到串联分隔、组织过渡各个功能空间的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休息、交往的场地。将地下空间内的商业、休憩、娱乐等各种辅助功能进行混合配置,完善服务类型,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医院公共生活的多样化要求,为公共区域注入积极的要素。地下地上公共区域的关联与衔接,可构建出轻松的就诊环境,减轻使用者心理压力,打破各个功能区相互分离的格局,从而使建筑内不同空间充分协调,形成内部的良性循环。中庭空间常作为医疗建筑提升公共区域质量的手段,实现内部不同自然层之间的交互。在中庭顶部设置玻璃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内部,使中庭成为室外延伸至室内的扩展区域,营造出建筑内部聚集性空间。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门诊楼内,以延伸至地下一层的大型采光中庭为核心,塑造了开放共享的空间。将观光电梯、景观楼梯与延伸至地下的中庭空间结合设置,增强其可视性、可达性,并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观察到中庭周围的空间功能组织形式,提升人群流动效率。在地下一层开敞的大型公共区域规划了集中休息区以及餐饮零售、观影展示等配套服务功能,通过丰富的活动空间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城市1_副本.png

图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地下一层中庭(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四、场所耦合
       医疗建筑内的不同场所很难脱离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单独发展,其地上地下的空间与功能之间都有着很强的联动性,形成了耦合特征。通过处理不同层次的整合,使其相互作用后共同形成的综合效应最优化,促进医疗建筑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场所。场所耦合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通过合理组织空间要素实现场所的耦合,改善就医人员及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医院地下公共空间内的人员主要停留在等候区、休息区及大厅等公共区域,这些区域开放性强、人流量大;诊疗空间如核医学科、放射科和病理科等私密空间则要保证独立性。开放性空间应与水平或垂直交通节点等聚集性空间相结合,独立性空间则通过设立服务台、改变地面或吊顶的标高、采用不同的室内色彩等方式与开放性空间区分,形成明确的空间逻辑关系。由于地下空间内的差异性较弱,导致人们在使用时的方向感较差,在路径引导方面除了基础的标识外,还应充分考虑通过地下空间设计手法引导人群行走路径,如通过提高区域明度、道路宽度、开放度等方式,提升不同节点的序列性。如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地下一层:通过一条超过6 m宽的主街串联起各个聚集性空间节点,并用绿植、吊顶及地面色彩的变化区分休憩与穿行区域;用不同手法塑造出多个人流节点并编织成完整的公共体系,丰富了整体空间层次,使不同板块能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图2 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室内场所塑造(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二)环境要素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虽然对私密性空间的设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内部缺少人们活动所需的舒适条件如通风、采光、视野等。医院建筑中的自然环境要素在疗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地下空间可加强对自然景观元素的引入,强化建筑室内外的连通感。通过天窗或下沉广场等设计手法,优化建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天窗可以有效增大地下空间的受光面积,满足多种功能空间的采光需求。下沉式广场作为环境和地下空间之间的过渡部分,在垂直空间上增加受光面积,将自然光线和自然风引入地下空间,提高采光通风效率及室内舒适度。同时,利用绿化、公共休闲设施的布置,与地面空间的整体场地结合,使局部环境要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体现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原则。


(三)精神要素医疗建筑地下空间功能流线复杂且相对封闭,易导致使用者产生消极的心理感受。为缓解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紧张及压抑的情绪,可将传统的医疗空间场景化,塑造丰富的交往空间,弥合医院生活与正常社会生活之间的隔阂。在医院地下空间内部可以采用家居化的场景,再现患者熟悉的场所环境,突出环境的可控性以及使用者对空间的主导性。此外,还可通过人文艺术元素抵消地下空间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如增加公共艺术区、图书阅览区等趣味性空间,从审美、历史、文化等角度整体设计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场所,保证建筑形式及风格的延续,彰显空间特质,增强地下空间中使用者的精神共鸣。

 


原文作者:

李思菲  王珊  窦筠卿

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


 


版权声明诚聘英才联盟秘书处

Copyright ©2018 CHA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54870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关注微信

服务热线:15910526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