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 03/06/2020 | 来自: 医疗建筑师联盟
据预测,2015~2020年期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从2亿增加到2.5亿,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71亿,占总人口的25.3%,2050年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的34.1%。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且由于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养老设施配建标准较低,所以养老设施发展建设存在数量与质量不足的问题,在城市社区中更为突出。城市中心区既有建筑环境发展成熟、用地紧张,以新建方式补充养老设施较为难。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将城镇中废弃工厂、事业单位改制后腾出的办公用房、转型中的公办培训中心和疗养院等,整合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
嵌入式养老设施具备规模小、灵活性强、运营效率高等优势,在城市用地和养老设施紧缺的情况下,将城市社区既有建筑改建为嵌入式养老设施是有效可行的办法。
一、既有建筑改造嵌入式养老设施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规模不适宜
(二)结构类型限制空间的改造
(三)居室空间形态单一
(四)部品体系不完备
(五)不易达到建设规范要求
二、既有建筑改造嵌入式养老设施设计要点
(一)明确设施改建类型与规模
(二)选择合适的改建对象
1.区位交通
一般社区既有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砖混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改建养老设施时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表1)。应优先选择改造灵活性高的结构体系,当既有建筑内部空间不能满足需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外部空间进行扩建。
表 1 不同结构体系改建灵活性比较
图 1 万科北京随园之家居室空间整体收纳系统
图 2 上海万科智汇坊护理单元还原住宅空间模式
交通空间包括门厅、走廊、楼电梯等。门厅是室内外过渡的交通空间,设置沙发和长椅满足老年人和访客的休憩、交流需求。出入口应易于老年人识别,应有足够宽度和平台保证担架、轮椅、助行器械通过,同时尽量使用自动启闭门,门口台阶应设置无障碍坡道。走廊连接了各个功能空间,是老年人经常通过的地方,走廊两侧应设置连续扶手和护墙板。考虑到扶手等突出物,走廊净宽不应小于1800mm,并可在局部放大形成公共起居厅供老年人休憩交流(图3),走廊中应避免出现障碍物,地面应平整防滑。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改建时须要对楼梯进行专门设计,踏步高度、宽度,踏面防滑措施,梯段宽度和休息平台深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可适当加大休息平台深度以利于救护担架的通行,临空一侧设置挡台防止手杖滑出,不能使用螺旋楼梯。电梯宽度和深度、电梯门宽度、候梯厅深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电梯内设置扶手、安全镜和便于轮椅使用者按动的低位操作面板。
嵌入式养老设施通常受既有场地因素的限制,往往缺少室外活动空间,对社区既有室外活动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可以增加老年人与社区内人员的交流机会,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图4)
图 3 走廊局部放大形成公共交流休憩空间(天津万科怡园养老中心)
图 4 重庆龙湖颐年公寓康复花园适老化坡道
护理站是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护理人员在这里记录老年人的护理情况,与老年人交流,回应老年人的呼叫,控制空调照明设备等。护理站应有良好视线,可以看到老年人专用候梯厅、走廊等,便于掌握老年人出入情况,可结合公共空间(如餐厅、活动康复区等)开敞设置成L形、U形等,便于护理人员看护和与老年人交流。护理站应有足够的储物空间,以满足护理人员和老年人的物品存放需求。护理台转角做圆角处理,台外侧下方可留空并设计多个高度以满足老年人站立、落座、使用轮椅时不同的尺度需求。护理站尽量位于护理单元中部,护理半径不宜过长,护理站应临近其他辅助空间和医疗保健用房,以缩短护理流线,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护理站同时可作为备餐空间使用,满足备餐、分餐需求,形成居家的轻松氛围。(图5、图6)
图 5 护理站应具有良好视线,可与备餐台结合
图 6 护理站与公共空间临近,便于看护和与老年人交流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须要从声、光、热等方面进行专门设计,以提供安全舒适的内部环境。大部分老年人喜欢安静的室内环境,养老设施中实测A声级在30~40dB时,老年人的感觉最为舒适,因此门窗和墙体应有良好的隔声和吸声性能。同时须考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作息习惯来分配床位,防止互相干扰。
老年人视觉机能普遍下降,照度需求为正常人的1.5~2倍,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来弥补老年人视力下降带来的不便,同时应避免眩光和阴影带来的安全隐患(可在走廊、楼梯、卫生间等设置低位照明设备)。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体温调节机能下降,应确保室内全天保持湿度、温度的舒适和均匀分布(可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系统),避免出现较大温差,冬季通风换气口和夏季空调送风口应避免直吹老年人坐、卧区域。
除了室内物理环境,还须要在空间人性化、色彩、材质、可识别性等方面做一些细节设计,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做到“重家庭感”和“去医疗化”。
随着社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化、老龄化,嵌入式养老设施可以弥补机构养老的不足,缓解家庭养老的困境。但是嵌入式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民众对其认知还不充分,接纳程度有限,甚至有些居民反对在社区建设养老设施。因此,在有条件改建嵌入式养老设施时,须要注意避免产生不利影响,做好适老化设计,提供专业舒适的养老设施和服务,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接受度,同时为不断增加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因版面有限,特略去参考文献,有需要者请联系秘书处。
文章来源chae杂志
原文作者:
吴芋韬 陈勇男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Copyright ©2018 CHA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54870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关注微信
服务热线:15910526896